最近看到一篇关于美元发钞史的文章,很不错转载自“富途牛牛”
美元的信用货币体系还能持续多久?
2020年3月3日,首次降息未现效果后。15日美联储释放 7000 亿QE,仍未见效;18日,美联储重启次贷危机时期多项流动性工具,分别针对 OMO,票据和货币基金市场流动性投放;23日,美联储继续出招加大政策支持,开启无限 QE,为金融市场提供无限流动性。
一连串的「降息至零+量化宽松」大招和重启商业票据融资机制,美元指数并未下跌反而上升,这是为什么呢?
数据来源:wind,富途证券整理
今天,课代表将详细地为大家解读美元体系的发展历史,并且进一步分析分析美元指数的影响因素以及2020年美元指数在「降息至零+量化宽松」大招下,依然可以持续上涨。
一、美元体系发展史
(一)1913年美联储成立
在1913年之前,美国是没有中央银行的,奉行的是「自由银行时代」。银行家们将其大部分资产投资用于对商业和制造商的短期贷款,同时为银行提供了一旦出现危机便迅速转换为现金的资产,这样子看起来确实是保护了银行,但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度非常大的企业是致命的打击(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是购买大型设备,短期难以变现)。美国全国范围的恐慌平均15年就发生一次,每一次危机都迫使金融机构暂停运营,引发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在这个自由的银行时代,1907年发生了第一次全球危机,在这次金融危机期间是无法用市场流通的现金来缓解危机,然而很多企业是用股票做为抵押物,股票市场一旦动荡不安,就造成更大的金融危机。美国在1913年通过《联邦储备法案》,正式成立了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目的是为了避免再度发生类似1907年的银行危机。
(二)1879-1971年,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
美联储在1913年12月成立时,1盎司黄金=20.67美元,当时的货币体系非常简单直白,就是一份黄金,美联储才会印一张美元,货币供应量基本上与黄金储备一一对应,1914年美元货币总量在34.8亿美元左右。
1、1914-1918年,第一世界大战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拥有强大生产能力的美国,一方面承接了欧洲交战双方大量的订单,大发战争财;另一方面,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也使得美国成为了全世界资金的避风港,大量海外资金蜂拥而来……
在金本位时代,订单还是资金,都意味着黄金。从1914年7月份开始,美国的黄金储备就开始一路上升,伴随着则是美国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一路飙升。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已经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黄金储备国,而美元的印钞量也达到了65亿美元,相比1914年增加了整整30亿美元,4年差不多翻了一倍。
2、1930-1939年,大萧条期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争结束和大萧条发生前夕,美元印钞量也进入了平稳期,美元印钞量一直保持平稳状态,基本稳定在60-70亿美元之间。
与很多人的认知相反的是,大萧条期间(1930-1939年),美国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其实一直在上升,具体来说,是从1930年初的70亿美元上升到1939年底的193亿美元,十年的时间大约扩张为原来的2.8倍。虽然美国在这次的大萧条中受了重创,但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美国依然是一个国运冉冉上升的国家,相比其他国家,仍然是资金的避风港,海外黄金还是在缓慢流入美国。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布《紧急银行法》,要求所有人必须向银行上缴持有的一切黄金及黄金凭证,按每盎司黄金20.67美元的价格,将其兑换成纸币或存款。
1934年1月(在收缴全民的黄金之后),罗斯福政府规定,1盎司黄金=35美元,这就意味着美国将美元贬值了40%,这也意味着,同样的一份黄金,能够多印刷70%的美元,这才让美国的基础货币开始大幅度上升。1934年美国基础货币还不足80亿美元。
但将美元贬值之后,1935年底美元基础货币就飙升到了116亿美元——但这只是一次性政策。真正解决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3、194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再次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物资供应地,黄金再次大量涌入,全球需求让美国开足了马力生产,无论是基础货币还是广义货币,都开始大幅度增加,这才让美国经济真正摆脱了大萧条。
1941年,由于战争压力,美联储开始无限量买入政府发行的国债,联邦政府债务从480亿美元暴增到2350亿美元,这便开始意味着美元印刷脱离黄金的束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全世界75%的官方黄金储备都流入到了美国。1945年12月底,美国的高能货币供应达到433亿美元。
(三)1944-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货币体系更是乱成一团。
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凯恩斯是经济学界大明星,开创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同时也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即「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元气大伤,凯恩斯也无法为英国争取更多利益,最终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加入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中心的货币体系。
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公园内的华盛顿山旅馆召开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其会议称为「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核心内容:
美国与黄金挂钩;
规定1盎司的黄金=35美元的官方定价;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直接确立了美元-黄金的世界货币地位,另一方面也约束了美国的基础货币发行。这使得美国在二战期间采用国债来印刷美元的行为变得不再可行,这也为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后瓦解埋下了伏笔。
1、1943-1958年,黄金储备稳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5年里,黄金储备并没有继续大幅度增长,美国高能货币/基础货币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稳定在400亿美元左右。
3、1962-1971年,美元开始采用国债为抵押
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黄金储备源源外流,之后引发1960年的第一次美元危机。1960年中期,美国再次卷入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引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
从1962年开始,美国基础货币供应再次开始快速上升,这次上升的原因与黄金涌入无关(反而是黄金快速流出美国的时期),而是越来越多的美元,开始采用国债抵押印刷,这让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得摇摇欲坠。
3、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到了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夕,美国基础货币供应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00多亿美元。此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为102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近600多亿美元。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倒塌。随后,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1971-至今,信用货币时代
1、1971-1982年,美国大滞胀时代
1971年底,美国的基础货币为705亿美元。1980年底,美国的基础货币则为1445亿美元。基本上保持着10年翻一番的速度,归根结底,1971-1982年的大滞胀是对美元1962年以来持续无锚印钞的反映,在整个社会货币乘数没有变小、甚至是在变大的情况下,基础货币数量的成倍增加,带来的当然只可能是通胀。
2、1980中期-2007,以国债为担保的美元
1980-1982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克尔(2019年12月去世)的领导下,开始对整个美元体系整治:
把联邦政府所发行的、用未来税收做担保的国债,当作黄金来看待;
将国际原油结算锁定在美元一种货币上;
简单点理解就是,把美国的国债看成是黄金,央行持有多少国债,就发行多少基础货币,其他任何资产不能充当印钞的抵押品。另外,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石油能用美元计较。
我们都清楚,美国不缺石油,但偏偏跑去中东控制了石油。
就这样,如果大家想要石油,那就美金来换石油吧。总而言之,为了让大家都使用美元,美国可要费劲心思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美国的军队不在自己国家待着,全世界跑的原因了,因为必须要保证其美元地位。
就这样,纯粹的信用美元,再次重新获得了人们的信任。
在这个类金本位体系下,从1980年代中期到2007年,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数量,基本取决于美联储所持有的国债数量。这套体系一直运行顺利,挺过了1987年的股灾、海湾战争影响、911恐怖袭击和科技股泡沫破裂。通常,美联储只需要通过基准利率的上下调整,就是可以解决各种危机。
美元基础货币基本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其数量也由1982年底的163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7年底的8300亿美元——25年时间翻了5倍。
3、2008-至今,"毒资产"也印美元
2007年开始,美国次级贷款问题开始发酵,最终引发了2008年9月份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了救市,美联储很快将基准利率降低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0-0.25%——但这一次,纯粹的降息已经无法解决问题:
美联储先后实施3轮QE,在市场上买入已经没人要的各种抵押贷款债券(MBS)和政府支持企业的机构债,让人们不再对「有毒资产」产生恐惧;
联邦政府出台近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直接入股那些即将破产的TBTF机构,让整个的金融体系解冻并再次运转起来。
注意的是,过去是央行持有多少国债,就发行多少基础货币,国债是最高的信用评级,可以当成黄金。2008年开始,印出来的美元,是用来购买「有毒资产」,即「有毒资产」类比黄金。
2008年9月初,美联储资产规模还只有9053亿美元,到了2008年底已经飙升到了2,2395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花了200年时间,才印刷了9000亿美元;就在2008年最后的三个月中,就印刷了1.33万亿美元;
随着QE2和QE3的实施,到2014年9月底,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膨胀到了4.45万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9月份之前的5倍。美国的货币信用已不再是单纯的政府信用,还有美国的“其他资产”。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美国目前成为全球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周期衰竭的信号。2020年3月3日,首次降息未现效果后。3月15日美联储释放 7000 亿QE,仍未见效。3月18日,美联储重启次贷危机时期多项流动性工具, 分别针对 OMO,票据和货币基金市场流动性投放。3月23日,美联储继续出招加大政策 支持,开启无限 QE,为金融市场提供无限流动性。
美国在过去200年时间,才印刷了9000亿美元。2008年,3个月印刷1.3万亿,2020年在短短的3周,就能印1.5万亿美元,接下来的短短3个月增加了3万亿美元,但疫情还在继续......(中国辛辛苦苦积攒的几十年外汇储备也才3万亿美元)。
这套靠信用支撑的美元体系还能走多远,这是个迷......
二、美元指数
美元指数,又称美汇指数,是衡量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的一项综合指标,由美元对六个主要国际货币(欧元、日元、英镑、加拿大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的汇率经过加权几何平均数计算获得,其中欧元的比重高达57.6%,所以欧元的升值和贬值直接影响美元的走势。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富途证券整理
为什么大家这么关心美元指数呢?
课代表举个栗子!
假如我是一个卖杯子的,在国内做生意大家都知道,我给人家杯子,人家给我人民币。但是我现在杯子要卖给外国。这个时候,杯子还是杯子,可是人家给我什么钱呢?我想要人民币,人家没有啊,每个国家钱都不一样,那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的美元就登场了。所有货币折算成美元,大家都收美金。
也就是说,在国际上做生意,大家都用美元结算,美元占了全球贸易70%的市场地位,绝对的世界货币。所以,美元指数高了就是说明美元升值了,即100美元可以换更多的外汇,反之就是贬值了。
此外,影响美元指数因素有以下几个:
1)经济增长状况。
美国的经济增长是美元指数的最本质的体现,美国经济增长越良好,越能吸引国际资金流入,从而推动对相应货币的需求,迫使美元相对其他货币升值。
简单点理解,当更多的欧元地区人民想购买美国产品、服务的时候,那么使用欧元地区国家首先把他们本国的货币兑换成美元,其次再用美元去买美国的产品。当欧元地区的国家兑换更多美元的时候,那么在美元供给稳定的前提下,市场上流通的美元便减少,美元则升值,由原来的100美元=88欧元,变成了100美元=90欧元,同样的100美元,却换多2欧元。
2)利率水平。
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资金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
当利率提高的时候,更多资金愿意把钱存在银行。比如说,当美国的利率提高的时候,那么是把美元存在银行的利息也会提高,那么人们更愿意把钱放在银行。值得注意是,美国利率提高,是美元的利息增加,而不是欧元、日元。
所以市场上,会把更多的欧元、日元兑换成美元,把美元存放在银行。那么当美元的需求会增加,则市场上流通的美元减少,那么美元便升值。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持续上涨的现象,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应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即单位货币价值的减少。
简单点理解,就是去年的0.5美元一个包子,但当美国的货币印多一倍的时候,那么这个包子的定价则为1美元一个包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欧元维持货币不变前提下,那么美元供给多一倍,美元则相对于欧元贬值。
4)欧元是美元指数权重最大的一种货币,权重高达57.6%,常被称作「反美元指数」。
明显地,欧元和美元指数可算一对冤家,它们通常反向变动。如2017年法国大选,由于担心民粹领导人勒庞胜选,欧元一度走跌,而美元指数则有所反弹。
5)避险属性分别对美元指数起着一负一正作用。
比如某些地区发生局部动乱或政变等因素引起的动荡,当地的货币则变得不安全,大家可能将选美元做为首选的避险资产,因为美元是最通用货币。
2020年3月,美元指数强势突破100整数大关,创下近三年来新高。3月19日,美元指数继续上行,一度站到101之上。随着美联储3月「降息至零+量化宽松」大招,并且重启商业票据融资机制。
3月17日,美国政府宣布要「直升机撒钱」,拟推出1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根据上面影响美元指数因素的低利率、低经济增长、高通货膨胀等,大家理所当然地会认为美元指数会直线下跌,然而现实是美元指数反而走强,甚至出现了美元荒?
这便是市场上核心的避险情绪体现,3月份美国经济受到疫情的冲击非常大、美股暴跌,大家便纷纷抛售一切可变现的资产,希望持有美元现金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